撰文/江山(自贡恐龙博物馆)
2024年,四川省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成功入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东方龙宫”的“恐龙群窟,世界奇观”——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一探这座沉睡了1.6亿年之久的侏罗纪世界!
遗址初现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的最早发现时间可追溯至1972年。当年8月的一天,国家地质总局第七普查大队地质工程师黄建国、展峻山在大山铺万年灯公路边的崖壁上,意外发现了一块恐龙尾椎化石。这一发现揭开了这个举世闻名的恐龙化石群遗址发掘与研究的序幕。
1979至1984年间,遗址大规模发掘工作正式展开。在约2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了200多个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个体的上万件化石标本。据估计,化石群遗址的集中埋藏范围达数万平方米,化石骨骼数量超过10万块,因此这里也被称为“恐龙公墓”。1987年,在该遗址上兴建的中国首座专业性恐龙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展开剩余68%
享誉世界
自大山铺“恐龙公墓”大门被打开,至今已逾50年,恐龙化石群遗址的神秘面纱仍没有完全被揭开。这里丰富而完整的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所、高校和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他们积极参与动物群的系统分类、演化及埋藏环境等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3年,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科研成果荣获“第六次(199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当时我国古生物学界在该奖项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通过对出土化石的系统研究,科研人员目前已鉴定出包括蜥脚类、兽脚类、新鸟臀类、剑龙类等恐龙,以及鱼类、两栖类、龟鳖类、鳄类、翼龙类、蛇颈龙类、下孔类等脊椎动物化石,共计26属29种。其中,恐龙化石12属13种,包括多项世界级珍品:
这些重要发现使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蜚声国际,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之一。同时,该遗址也是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的典型代表。其化石不仅埋藏集中、数量巨大、门类众多、保存完整,更填补了中侏罗世恐龙化石稀少的短板,为恐龙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性实证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
作为具有承上启下特征的恐龙动物群,蜀龙动物群自发现以来就持续受到古生物学界的关注。虽然其起源仍是科学界热议的话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的形成背景独特,其兴衰与古地理格局及四川盆地恐龙演化历程密切相关。
在地球约46亿年的历史中,无数生物诞生、繁衍直至灭绝,仅有少数留下了痕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不仅实现了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新突破,更打造了一处集科研、科普和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基地,也由此迎来了它的“重生”。
(注:本文供图均为自贡恐龙博物馆)
(责任编辑 / 李银慧 美术编辑 / 武学君)
发布于:北京市